近期一些大公司比如蕉下裁撤品牌部门。这一现象引发了激烈讨论比如“品牌无用论”“品牌营销人未来该何去何从”“品牌被市场抛弃是必然吗”等等。一个关键问题:品牌化这条路,究竟值不值得走?一方面,在数字化时代,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社交媒体、在线评论、网红推荐等新兴渠道的兴起,使得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传统的品牌推广方式,如广告投放、公关活动等,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显著的效果。
另一方面,一些大厂可能认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产品创新和技术实力才是核心竞争力。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还有部分大厂往往是因为其业务模式已经成熟,可依赖于现有的市场份额和用户基础继续生存,因此在大环境趋势不太乐观的情况下,优先裁掉品牌部是必然。备注:以上分析并非针对蕉下这个品牌。如果你有其他想法,欢迎留言讨论。大厂裁掉品牌部,这并不意味着品牌化之路就走到了尽头。首先,我们都知道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一个清晰、独特的品牌形象能够帮助企业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的关注。通过品牌传播,企业可以向消费者传达自己的价值观、产品特点和服务优势,建立起长期的信任关系。其次,品牌能够为企业带来溢价能力。消费者往往愿意为知名品牌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他们相信这些品牌代表着更高的品质和更好的体验。这种溢价能力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空间。此外,品牌还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在面临市场波动、竞争对手挑战或负面事件影响时,一个强大的品牌能够尽可能帮助企业保持市场份额,稳定消费者信心。以上,是做品牌可以带来的益处,看起来一切都是值得和美好的样子。但是接下来我不得不泼点冷水。聊一些在品牌化过程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品牌的生命力比单纯的销售模式更强。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成功的品牌往往能够在市场中长期生存并让大家反复去挖掘值得学习的点。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在品牌化过程中,90%的品牌可能会面临失败。因此,品牌化,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它不仅可能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需要长期的耐心和坚持,还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品牌策略,外加一定的运气成分。在这个过程中,90%的企业可能会失败,只有少数能够存活下来并成为市场上的佼佼者。成功的品牌,往往被人们所记住,而那些失败的案例,却鲜为人知。很多人误以为品牌化就是规模扩张或者营销活动。然而,真正的品牌化核心在于流程和标准。一个品牌的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再到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严格的标准和流程。这些标准和流程,决定了产品的品质,也决定了品牌的价值。品牌化之路艰辛重重, 对于那些一味追求规模和利润的企业而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化并非易事。从产品质量到市场定位,从营销策略到用户体验,这其中的艰辛和投入不是一般企业可以轻易承受的。对于小公司和简单买卖的公司来说,品牌化的过程可能会充满挑战。第一个原因是难以在短期内保持盈利和长期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第二个原因是从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到视觉设计、战略规划和研发投入,各个环节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资源。
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与众不同”"一丁点的差异化",背后常常是高昂的代价。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产品不做差异化的原因,不是不是想做,而是有心无力。一些企业可能会花费高价请行业内知名的顾问来帮助制定品牌化战略,但如果公司的研发经费仅有5万元,那么一切努力都可能是徒劳。这样的不匹配不仅会使品牌化的过程变得曲折,也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上面提到,大厂裁撤品牌部,可能往往是因为其业务模式已经成熟,能够依赖于现有的市场份额和用户基础。而不少小公司因为市场竞争压力大,想通过建立品牌来寻求差异化竞争。这个想法也没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小公司必须谨慎评估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还有就是利润率在30%以下的产品,建议你就不要搞品牌了,好好卖货吧,毕竟先活下来才是王道。
品牌化对许多企业来说,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它需要企业有足够的决心和资源去投入,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回报。在用户对品质和体验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走向品牌化可能是一条必要之路。然而,企业需清楚自身定位与能力,谨慎决策,以避免因盲目追求品牌而导致的不必要损失。以上,如果对你有帮助,点个赞,点个在看吧!下周见!
个人简介
Hi 我是小熊,一个力求只分享干货的品牌小主管一枚。
关注我,海外营销知识每月更新。(所有分享都是下班后业余时间总结和发布)
(V:kimi20288交个朋友)。
粉丝福利!!!
后台回复:"竞品模板" 即可免费领取 社媒"竞品分析" 模板一份。
往期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