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这次加税,到底怎么回事?

最近,美国又搞了个大动作:特朗普政府宣布,从 2025 年开始,对几乎所有进口商品征收 至少 10% 的 “基准关税”,和美国贸易逆差大的国家,关税还要更高!

中国被特别 “照顾”
34% 的关税,而且是在 2018 年以来多次加税的基础上再加!比如以前进口一双中国产的鞋子,假设原价 100 美元,现在关税就多收 34 美元,成本直接飙升。
越南、柬埔寨被 “封口”
越南 46%、柬埔寨 49% 的关税,彻底堵死了中国企业通过东南亚 “转场” 出口美国的路。前几年很多工厂搬到越南,现在发现越南产的商品到美国比中国还贵,简直欲哭无泪。
连小包裹都不放过
2025 年 5 月起,取消 “800 美元以下免税” 政策(T86 清关),以前跨境电商发个几十美元的小包到美国,不用交税,现在哪怕卖一件 T 恤,都要全额缴税。卖低价商品的卖家,利润直接被砍 30%-60%。

说白了,美国这是铁了心要搞 “美国优先”:不管你从哪来,想进美国市场,就得交高额关税,逼你去美国建厂、雇美国人、在美国交税。

二、谁被冲击最狠?这 4 类企业要小心!


1. 贴牌代工厂:客户一句话就能让你失业

这类工厂专门帮国际品牌生产产品,比如给耐克做鞋子、给苹果做配件,做好后贴人家的牌子出口美国。现在客户一句话就能决定生死:“你能不能去墨西哥生产?不能?那我找别人。” 因为美国对墨西哥商品关税低(靠《美墨加协定》),客户为了省钱,大概率会抛弃中国代工厂。

2. 无品牌独立站卖家:广告费打水漂,低价商品没人买

很多独立站靠 Facebook、Google 打广告,卖低价小商品(比如 10 美元的手机壳、20 美元的衣服)。现在关税一加,成本暴涨:原本卖 20 美元的衣服,关税要交 6.8 美元(34%),价格涨到 26.8 美元,消费者一看比亚马逊本地货还贵,扭头就走。广告费白花,利润 5 美元以下的商品直接 “断气”。

3. 平台铺货型卖家(亚马逊、Temu 等):平台也在 “逼你本土化”

哪怕你用亚马逊 FBA 发货,避开小包免税政策,平台也会给你施压:

增加 “税收模块”,自动扣关税,利润被压缩;
仓储限流,以前能存 1000 件,现在只让存 500 件,逼你发美国本地货;
手续费上涨,还优先推荐美国本土卖家的商品。
铺货卖家靠 “海量 SKU 低价跑量” 的模式,越来越难。

4. 中高端品牌卖家:短期疼,长期有机会

比如 Anker(安克创新)这种有自己品牌的企业,虽然关税让成本上升,但他们有三大优势:

品牌溢价
消费者愿意为品牌多花点钱,比如同样一个充电器,Anker 卖 50 美元,杂牌卖 30 美元,关税加 10 美元后,Anker 还是能卖;
本地布局
在美国有仓库、有团队,甚至部分产品在美国或墨西哥生产,避开高关税;
议价能力
能和经销商、平台谈判,分摊关税成本。

三、中国如何反击?全球都在反对美国!

面对美国 “关税霸凌”,中国没惯着,4 月 4 日 “11 箭齐发” 强硬反制:

  1. 对等加税
    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 34% 关税,你敢加我,我就敢还回去,大豆、汽车、电子产品等都在列;
  2. 起诉美国
    向世界贸易组织(WTO)告状,说美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3. 限制稀土出口
    中重稀土是造雷达、激光器、新能源车电池的关键材料,美国 70% 依赖中国,这招直接戳中美国高科技和军工产业的痛点;
  4. 拉黑 “不可靠实体”
    把多家美国企业列入 “黑名单”,限制他们在中国的业务。

不仅中国,全球都在反击:

加拿大
对美国汽车加征 25% 关税,你敢对我车加税,我就敢还回去;
欧洲
法国、英国准备对美国科技公司(比如谷歌、亚马逊)征 “数字税”,德国把美国关税比作 “俄乌冲突”,呼吁强硬回应;
美国自己人也反对
加州州长说 “加州经济依赖中国贸易,别拖我们下水”,连特朗普的盟友马斯克都喊话 “欧美应该零关税”,美国股市更是两天暴跌,蒸发 5 万亿美元,股民慌得不行。

四、出口商该怎么应对?分 3 步走,细节全在这里!

第一步:立刻算清楚 “税后账”,哪些商品能留,哪些要砍?

  1. 用 Excel 列全所有 SKU
    :把每个商品的成本(采购价、运费、平台佣金)、关税(34% 或其他税率)、预期售价、利润都算清楚。
    ▶ 举例:一个充电宝,采购价 50 元,运费 20 元,平台佣金 15%(假设售价 100 美元,约 700 元),关税 34% 就是 238 元。
    ▶ 以前利润:700 - 50 - 20 - 105(佣金)= 525 元;
    ▶ 现在利润:700 - 50 - 20 - 105 - 238 = 287 元,利润腰斩!

  2. 消费者能接受涨价 5%-15%
    :比如原价 100 美元的商品,涨到 105-115 美元,很多人还是会买,但超过这个幅度,可能就没人要了。可以先小幅度涨价,观察销量变化,别一刀切放弃。

第二步:按 “利润和差异化” 给商品分类,不同策略应对!

商品类型
特点
应对策略
例子(比如卖手机配件)
高溢价品牌货
价格高、有品牌名气
适当提价,强调品牌价值;美国本地设仓,缩短物流时间,提升客户体验。
卖 Anker 品牌的充电宝,提价 10%,强调 “快充技术 + 美国售后”。
低利润大路货
没特色、靠低价走量
果断放弃美国市场,转向东南亚、中东等关税低的地区;或直接停产。
卖无品牌的充电线,成本 10 元,美国售价 20 美元,关税后亏 5 元,直接停售。
中等利润配件类
有一定需求,可组装
运到墨西哥 / 加拿大组装,贴 “墨西哥制造” 标签,用《美墨加协定》免税进入美国。
中国产充电头 + 墨西哥产数据线,组装后入美,规避 34% 关税。


第三步:物流 “绕路走”,避开高关税!这 2 条路最靠谱:

  1. 墨西哥中转:成本加 8%,省 34% 关税

  • 路径:深圳工厂→海运到墨西哥(约 20 天)→在墨西哥贴标、组装(比如把 “中国制造” 改成 “墨西哥制造”)→通过陆路卡车运到美国(3-5 天)。
  • 优势:墨西哥和美国有《美墨加协定》,本地组装的商品免税进入美国,适合家具、小家电、机械配件等。
  • 注意:要在墨西哥找可靠的合作伙伴,处理清关和组装,刚开始可能麻烦,但长期省大钱。

  • 加拿大分仓:适合高单价商品,快速响应

    • 路径:深圳→空运到加拿大温哥华 / 多伦多仓库(3-5 天)→拆分成小包裹,通过加拿大邮政发往美国(2-3 天)。
    • 优势:加拿大到美国物流快,且加拿大对中国商品关税较低(比如 10%-15%),比直接从中国发美国省 20% 以上成本。
    • 适合:单价 100 美元以上的商品,比如高端化妆品、智能手表,消费者愿意为速度和关税优惠多花钱。

    长期生存:必须从 “卖低价” 转向 “本地化品牌”!

    美国这一系列操作,说白了就是要把 “世界工厂” 赶出美国,逼你去他的地盘建厂。如果还想长期做美国市场,必须做好 3 件事:

    1. 注册美国商标
      :哪怕小品牌,也要有自己的商标,避免被客户随意替换;
    2. 美国设个 “小办公室”
      :雇 1-2 个本地员工,处理售后和客户沟通,让美国消费者觉得你是 “本地企业”;
    3. 产品做差异化
      :比如别人卖普通 T 恤,你卖 “防紫外线 T 恤”;别人卖充电宝,你卖 “带太阳能板的充电宝”,让客户愿意为特色买单。


    五、别慌!危机背后有转机,中国不是吓大的!

    很多人担心 “中美贸易战会不会让生意垮掉”,但看看这些事实:

    • 中国反制措施直击美国痛点(稀土、农产品),美国农民、高科技企业已经开始抗议,特朗普政府压力很大;
    • 全球 90% 的国家都反对美国关税,欧盟、加拿大、东南亚都在和中国商量 “怎么一起反制”,美国孤立无援;
    • 当年亚马逊 “封店潮” 时,很多卖家以为天要塌了,结果活下来的企业转型做品牌,现在反而赚得更多。

    这次也一样:短期看,成本上升、利润压缩是事实,但长期看,淘汰的只是 “靠低价、靠代工、靠政策漏洞” 的企业,真正有技术、有品牌、能灵活应变的企业,反而会迎来机会。

    作为出口商,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行动:算清账、分好类、找对路,把危机变成转型的起点。记住:市场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肯变,就有机会!


    点赞(9)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