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宣布,自当地时间4月10日凌晨12:01起,美国将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额外加征50%的关税,使今年累计关税达到104%。
图片
图片

这是史无前例的“叠buff式加税”,不仅远超WTO框架下常规操作,也让不少人直呼“这不是贸易摩擦,是关税核爆”

此次加征包含三部分

• 4月3日宣布的34%“对等关税”;

• 此前已生效的20%关税;

• 4月9日新增的50%关税;

• 叠加2018年以来的25%关税及基础费率,4月10日后对华商品实际关税税率将达“基础费率+129%”。

    这种结构式加税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商品在清关环节成本激增,最终零售端售价暴涨,跨境商家几乎无利可图。

    中国态度明确:对等反击、不接受威胁

    中国外交部迅速回应,表示“坚决不接受任何施压与威胁”,并将在法律框架下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4月3日中国已同步对等反制美国的34%关税政策,显示出高度协同性和快速应变能力。

    美国内部舆论分裂,华尔街率先用脚投票

    消息公布当天,美国三大股指转跌,纳指收跌超2%,投资者显然对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持悲观态度。

    政界反应也非常激烈:

    • 共和党参议员蒂利斯批评加税“未评估影响”,担忧波及中产

    • 民主党参议员怀登直言“美国的贸易政策已经成了国际笑话”;

    • 众议院两党议员联合提出《2025年贸易审查法案》,试图限制总统单方面实施关税的权限。

    就连特斯拉CEO马斯克也罕见发声,怒批白宫政策“愚蠢至极”,称“这不仅伤害中国制造,也会反噬美国工厂和消费者”。

    图片

    对跨境电商的现实打击:毛利空间被彻底压缩

    以一位主营3C产品的深圳卖家为例:

    蓝牙耳机工厂价40元,加上传统物流、包装、平台抽成,到美国售价80元,利润大约10-15元。

    但在129%综合关税压力下,这80元售价需要缴纳约103元的税费,直接倒挂, 连运费都赔进去了。

    平台卖家几乎同时遭遇以下困境:

    • 无法定价提价,否则销量暴跌;

    • 库存积压,资金链紧张;

    • 平台合规政策收紧,导致品牌压力更大。

    应对策略:短期避险 vs 长期转型

    卖家目前在尝试三种策略:

    1. 市场转移:将重点从美国切换至欧洲、日本、东南亚等政策环境相对宽松的地区;

    2. 第三方转口:利用墨西哥、东南亚等国家作为中转站,规避部分原产地识别规则,但物流和监管风险偏高;

    3. 品牌化突围:提升单品溢价,通过独立站、自有品牌渠道拉开价格空间,用品牌护城河覆盖成本上升。

    不过,这三条路径都对团队资源、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中小卖家来说,短期内压力巨大。

    国际合作动态:欧盟寻求与中方协同化解冲击

    面对美国不断升级的单边主义做法,欧盟已公开表示正与中方接洽,希望建立贸易转移机制,增强供应链抗压能力。

    这表明,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尝试“去美元中心化”的供应链重组。

    逆全球化趋势下,跨境卖家必须重新布局

    这场关税风暴不仅是一场外交博弈,更是跨境卖家的实战考验。

    面对结构性冲击,唯一的出路就是提升供应链韧性、构建多市场矩阵、夯实品牌能力。风暴已来,唯有主动出击者,才可能存活下来。


    点赞(9)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