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无前例的“叠buff式加税”,不仅远超WTO框架下常规操作,也让不少人直呼“这不是贸易摩擦,是关税核爆”。
此次加征包含三部分
• 4月3日宣布的34%“对等关税”;
• 此前已生效的20%关税;
• 4月9日新增的50%关税;
• 叠加2018年以来的25%关税及基础费率,4月10日后对华商品实际关税税率将达“基础费率+129%”。
这种结构式加税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商品在清关环节成本激增,最终零售端售价暴涨,跨境商家几乎无利可图。
中国态度明确:对等反击、不接受威胁
中国外交部迅速回应,表示“坚决不接受任何施压与威胁”,并将在法律框架下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4月3日中国已同步对等反制美国的34%关税政策,显示出高度协同性和快速应变能力。
美国内部舆论分裂,华尔街率先用脚投票
消息公布当天,美国三大股指转跌,纳指收跌超2%,投资者显然对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持悲观态度。
政界反应也非常激烈:
共和党参议员蒂利斯批评加税“未评估影响”,担忧波及中产;
民主党参议员怀登直言“美国的贸易政策已经成了国际笑话”;
众议院两党议员联合提出《2025年贸易审查法案》,试图限制总统单方面实施关税的权限。
就连特斯拉CEO马斯克也罕见发声,怒批白宫政策“愚蠢至极”,称“这不仅伤害中国制造,也会反噬美国工厂和消费者”。
对跨境电商的现实打击:毛利空间被彻底压缩
以一位主营3C产品的深圳卖家为例:
蓝牙耳机工厂价40元,加上传统物流、包装、平台抽成,到美国售价80元,利润大约10-15元。
但在129%综合关税压力下,这80元售价需要缴纳约103元的税费,直接倒挂, 连运费都赔进去了。
平台卖家几乎同时遭遇以下困境:
无法定价提价,否则销量暴跌;
库存积压,资金链紧张;
平台合规政策收紧,导致品牌压力更大。
应对策略:短期避险 vs 长期转型
卖家目前在尝试三种策略:
市场转移:将重点从美国切换至欧洲、日本、东南亚等政策环境相对宽松的地区;
第三方转口:利用墨西哥、东南亚等国家作为中转站,规避部分原产地识别规则,但物流和监管风险偏高;
品牌化突围:提升单品溢价,通过独立站、自有品牌渠道拉开价格空间,用品牌护城河覆盖成本上升。
不过,这三条路径都对团队资源、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中小卖家来说,短期内压力巨大。
国际合作动态:欧盟寻求与中方协同化解冲击
面对美国不断升级的单边主义做法,欧盟已公开表示正与中方接洽,希望建立贸易转移机制,增强供应链抗压能力。
这表明,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尝试“去美元中心化”的供应链重组。
逆全球化趋势下,跨境卖家必须重新布局
这场关税风暴不仅是一场外交博弈,更是跨境卖家的实战考验。
面对结构性冲击,唯一的出路就是提升供应链韧性、构建多市场矩阵、夯实品牌能力。风暴已来,唯有主动出击者,才可能存活下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DLZ123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版权为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

网站运营至今,离不开小伙伴们的支持。 为了给小伙伴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和资源的对接,特地开通了独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运营大神,不时会分享一些运营技巧,更有一些资源收藏爱好者不时分享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料。
现在可以扫码进群,备注【加群】。 ( 群完全免费,不广告不卖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