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努力中的公众号 长的好看的人都关注了
大家好,我是Alisha。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窥私这个词,说白了就是窥探他人隐私。
我们不可否认,或多或少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窥私的冲动。我们想要知道别人的小秘密,例如同事之间互相猜测工资,情侣之间互相查看手机。这种好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窥私行为。
然而,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其实是一种关于好奇心的需求,一种想要了解他人隐私的欲望。在商业领域,需求一旦出现,就会有相应的供应,从而形成商业闭环。
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合法合规,特别是窥探个人隐私。有些情况下,这种需求成为某些人的迫切需要。
比如:
❤️??✈️个户全户?婚姻记录??✈️✅
❤️??✈️开房记录?同住记录??✈️✅
❤️??✈️名下号码?名下房产??✈️✅
❤️??✈️犯罪在逃?模糊找人??✈️✅
❤️??✈️冻结原因?社保地址??✈️✅
❤️??✈️宽带地址?关联一切??✈️✅
❤️??✈️三网位置️?三网机主??✈️✅
❤️??✈️三网话单?定位找人??✈️✅
❤️??✈️手机轨迹?快递地址??✈️✅
❤️??✈️淘宝地址?微信反查??✈️✅
❤️??✈️微信流水?支付流水??✈️✅
❤️??✈️微好友提?Q 好友提??✈️✅
❤️??✈️护照正反?名下车档??✈️✅
❤️??✈️三页汽车?汽车违章??✈️✅
❤️??✈️支付码反?历史户籍??✈️✅
❤️??✈️身份轨迹?小档汽车??✈️✅
❤️??✈️车辆轨迹?企业法人??✈️✅
❤️??✈️身份正反?飞火记录??✈️✅
❤️??✈️银行反查?支付宝机??✈️✅
❤️??✈️银行卡名?银行流水??✈️✅
一系列的个人信息,在这种需求的催生下,早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黑产,在这个时代,你别想拥有个人隐私,即便是隐蔽得足够完美,你依然有信息泄露的风险。
但是这些信息到底是如何泄露的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信息泄露可能是源自我们自身的行为。
在追求方便和快捷的同时,我们很容易在网络上分享个人信息。
比如:
个人户籍 (提供身份证号)
全家户籍 (提供身份证号)
手机机主 (提供手机号码)
模糊查找 (提供 地区,姓名,户籍地)
手机定位 (提供手机号)
名下手机号 (提供身份证号)
名下车 (提供身份证号)
车主信息 (提供车牌号)
开房记录 (提供身份证号)
同住人员信息 (提供身份证号)
身份证大轨迹 (提供身份证号)
通话记录 (提供手机号码)
犯罪在逃 (提供身份证号)
行车轨迹 (提供车牌号)
身份证大关联 (提供身份证号)
银行卡正反查 (提供身份证或银行卡号)
微信QQ好友提取(提供微信或者QQ号)
婚姻记录 (提供身份证号码)
快递地址 (提供手机号码)
银行卡司法冻结原因 (提供银行卡号)
微信支付宝流水,银行卡余额
Q绑,微博反查,护照反查身份证。学籍,征信报告
或者不慎点击恶意链接、泄露个人信息给不明身份的人,或者使用弱密码等,都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突破口。此外,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也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并分享个人信息,进一步加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其次,技术漏洞也是信息泄露的一个重要因素。黑客可能通过攻击软件漏洞或者网络服务器来获取用户的个人数据。即使是大型科技公司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因为技术的发展迅猛,新的漏洞随时可能被发现和利用。
我知道大家对黑客都抱有幻想,但说实话,黑客入侵这种手法并不稳妥,现在基本不会有黑客去干这事,一来成功率不高,一般的小黑客根本干不了这事,二来技术牛逼的也压根瞧不上。
所以,现在的个人信息泄露,基本上都是由平台的数据库管理员、开发者等有读取数据权限的人泄露出去的,也就是所谓的内鬼泄露。
而所有内鬼泄露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动了邪念,受到了真金白银的诱惑。
卖信息到底有多赚钱?其实也没多赚钱,但你说在一个拿着几千块钱的工薪阶层面前,放着一堆能闪瞎人狗眼的钞票,你说谁不会心动。
在所有的个人信息泄露里,仅仅只需要一个手机号码,就可以查到一个人的全部信息,毫无夸张。前提是这个手机号码是已经实名过号码。
首先,通过一个手机号,内鬼就可以在某某系统中调出这个号码的机主信息,包括身份证、名下房产、名下财产、出行轨迹、定位等信息。
这里说到的某某系统,分具体信息,可能由XX内部XX系统流出。而内鬼一般都是XX内的工作人员,有查询人口信息的权限,系统一般由自己的编号登录,查出相关信息后,内鬼会用手机拍照的方式把信息发给二级信息贩子,二级信息贩子下面可能还会有三级、四级。
说白了这些人都是干的中间商赚差价的生意,往往一条信息从一级过渡到三级,价格能翻几倍到十几倍不等。
然而,内鬼在查询的时候会留下自己的查询记录,这个记录现在来说也是抓内鬼的方式之一。
你看,内鬼贩卖信息可不就是一种刀尖上舔血的生意吗。
但即便是铤而走险,也依然会有源源不断的内鬼进行信息输出,这和买卖毒品其实有点类似,信息贩子好比毒品加工者,底下有一层层的中间商,最终毒品流向吸食者,信息贩子的信息也交到了买家的手中。
在所有贩卖的个人信息品类中,开房记录可以说是爆款,就像拼多多上日销几万件的商品一样。其实大多数的酒店开房记录都出自XXXX系统。
至于是什么系统,这里就不便多说了,
总之,不管是什么系统,不管风控做得有多严格,也终究防不了人性的丑陋,所以这么多年来,依然会不断有人利用职权去牟利。
还有,社会工程学的手段也是信息泄露的一大途径。攻击者可能通过伪装成亲友、同事或者公司员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与我们交流,从而获取敏感信息。这种方式常常伴随着高度的欺骗性,让人也难以辨别真伪。
还有另一种情况,通过公开且合法的手段,我们仍然可以查询到一些个人信息。通过各种行为分析,我们可能能够推测出一个人的部分信息。这两种情况都是基于特定条件的必然结果。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搜索引擎来查询我们想要的信息。可惜的是,这种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
例如,有些人会在App Store上搜索相关关键词,看是否有软件可以查询开房记录。令人惊讶的是,真的有一些软件声称可以做到这一点。通过在App Store进行搜索,我发现了几款付费软件。一开始我本能地觉得这几乎不可能。
但为了验证真伪,我决定花钱来亲自尝试一下,并打击那些试图通过软件查询开房记录的人。我成功下载了这款软件,然而当我打开它时,却让我感到失望。
软件首页显示的是一个空白页面,这让我有些困惑。
空白的页面?不应该啊。
但当我点击新增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他么分明是一款打着查询开房记录的记事本啊。
然后,我重新回归理智,明白这种东西可能已经欺骗了不少人。我感到不服气,再次回到App Store查看了该软件的页面介绍,发现介绍内容如下:
上图红框中的文字,大意是:这是一个可以记录您自己酒店入住记录的软件,您可以通过我们的软件记录您酒店的详细信息。
说好的查询开房记录呢?你这是在给我玩文字游戏啊大哥。
仔细一想,软件开发者为什么要用英语来做介绍呢?无非是想迷惑大众。对于那些想窥探他人隐私的人来说,一旦看到有软件可以查询,很快就会付费下载。然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已经落入了陷阱。
再看看评论区,App Store默认显示最有帮助的高分评论。然而,稍微有点警觉的人就会发现,这些评论几乎都是人为刷的。
如果想在不下载软件的情况下判断其可信度,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查看最低分评论。当你按照最低分排序评论时,会发现那些被坑的人可真不少。
在App Store上,这类付费软件还有很多。
除了查询开房记录的,还有查询出行记录的,同样是一种套路。介绍部分用英文,评论区则充斥着抱怨声。
不过有些软件并不需要先付费才能下载,比如一款声称可以定位的软件。
然而,很多人在下载后,发现被自动扣费,有人表示这是在玩其他游戏时弹出的广告,虽然他们没有点击查看,但结果却连续扣费了三个月。
这真是防不胜防啊。
总结起来,这些在App Store上的欺诈软件之所以能够成功,实质上是满足了人们对个人信息的强烈需求。
这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伎俩,都在利用人性中不太光彩的欲望,以此来谋取不义之财。
早些时候,通过内部人员的泄露导致信息外泄,现在则有一些软件包装成合法产品,实际上却是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无论哪种方式,本质上都是在滥用人性,没有本质区别,都涉及犯罪行为。
必须铭记,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是严重违法的行为,一经查实,处罚严重。相关法律规定,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较轻者,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情节较重者,刑期更长,可能会达到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因此,我要强烈告诫大家,绝对不能碰涉及信息贩卖的领域。赚钱的正当途径实在太多了,完全没有必要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一点微薄的利益,那只会损害自己的前途。在职业道路上,选择正道,才是长久之计。
我是Alisha,很高兴认识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DLZ123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版权为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
网站运营至今,离不开小伙伴们的支持。 为了给小伙伴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和资源的对接,特地开通了独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运营大神,不时会分享一些运营技巧,更有一些资源收藏爱好者不时分享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料。
现在可以扫码进群,备注【加群】。 ( 群完全免费,不广告不卖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