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我是目前研究出海投放&变现业务的SL。
上次的文章在匆匆讲解了卸载衡量之后,我就开始了我的三亚度假之旅,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放空的状态,所以没有来得及更新这篇文章。
在休假结束后,我也终于迎来了我的快乐离职时刻。离职之后,我会在广告行业里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去尝试全新的职位。非常感谢公众号粉丝朋友们、大佬的支持,在半年的时间里,我迅速涨粉到3K的体量。
很多人看我的文章和经验会以为我已经工作了很多年,其实我踏入这个行业的时间也不久,刚刚毕业还不到三年。我自认我的能力是来自于信息检索能力。不过随着AI的发展,我觉得我的这个能力会逐渐被稀释。所以对很多初入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大家不要着急,细心积累就足够了。
之后我依然会保持文章的质量,不过频率会放慢很多。大家有任何问题,也欢迎私信公众号后台或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我看到后会回复!

话不多说,我们说回Retargeting。
今天的文章内容如下:
一、再营销的概念解释?
二、Re-targeting和UA如何区分?
三、Re-attribution剖析
四、Re-engagement剖析

一、再营销的概念解释?
首先再营销下面有很多名词,经常容易搞的人头昏脑胀,而且不同的MMP平台并没有统一这些概念和意义,因此就更加复杂了。
我们还是按照Appsflyer先来统一一下这些概念的名称和其意义。(Appsflyer应该给我颁个自媒体达人奖)
Re-targeting再营销的统称,与UA(User Acquisition)互斥。根据用户观看到再营销广告的时刻,Re-targeting可以下分两类:
如果用户已经删除(uninstall)应用,则为再归因Re-attribution。
如果用户没有删除(uninstall)应用,则为再互动Re-engagement。
由此可知,判断再营销的广告具体分到哪一个bucket里面的核心是要判断用户是否卸载。(这也就是我上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卸载衡量的重要性)

这里多提一句其他MMP平台的情况。
Adjust/Singular再营销也有区分用户是否卸载,用户点击了Re-targeting广告之后的行为根据用户窗口期和设备ID判定。
Branch与Appsflyer类似,分为两类,不过他们的官网上把Re-attribution称为Re-install。(是不是名词太多)

二、Re-targeting和UA如何区分?
我们说Re-targeting与UA互斥,那么到底为什么说他是互斥的?凭什么这么说?又是怎么做到互斥呢?
首先,对于广告这个载体来说,Re-targeting和UA并无实质区分。他们都是一条广告,有相同的载体,也不会在形式上有任何区别。
从技术角度上来说,一条Re-targeting广告会在归因链接(click tracker & impression tracker)里面会添加“is_retargeting=true”的字段。这条字段仅且唯一表明:当广告触达到不同受众时,MMP归因是需要考虑Re-targeting的情况。
普通的UA广告完全不需要考虑复杂的再营销逻辑、再营销面板等术语。所以我们说这两者是互斥的,从tracker分开是这两个概念互斥的最基础内容。
至于凭什么?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同一个用户来说,同一个广告在初次曝光给这个用户、用户与应用交互后、再互动、卸载、再归因、卸载......这无尽的用户生命周期中,广告主对于用户的价值判断时候会有变化?广告平台对用户这次广告价值的衡量eCPM是否一直保持不动?答案当然是一直变化,不可能保持一样的。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大R用户卸载后再召回的成本是不是要远远大于一个拓新用户的价值?当然!那么有的朋友可能就会想,既然按照这样的分类,我们是不是完全可以把概念分为UA、Re-targeting第一次、Re-targeting第二次等等......
OK,打住!这就太复杂了。对于甲方的策略人员,它有足够数据的情况下,当然可以这样详细地分类。但是对于广告平台来说,将用户进行如此细致地区分,工作量增大的同时,意义却不是很大。而且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用户对自己隐私的考量!
所以我们只进行到UA和Re-targeting两个大类的区分。

三、Re-attribution剖析
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想一下:Re-attribution是再归因,里面涉及到用户需要卸载应用,然后再观看了Re-targeting广告之后,重新安装应用,那么就归因给了这个渠道。那么,一个投机取巧的例子:我批量的设备反复卸载、定向观看广告、重新安装,再反复执行这个操作,是不是能够批量刷单呢?没错,在Re-targeting初期,这种行为确实是会发生的。那么,我们我们现在想想应该怎么规避这种情况呢?
除了监控批量的行为(斗智斗勇太耗费精力),既然无法完全规避这种行为,我有什么方法能够减少损失呢?
没错就是设置窗口期!通过设置标准窗口期的方式,将初次安装并卸载的用户限制在一段时间内被Re-attribution重复归因!
参考来源:https://support.appsflyer.com/hc/zh-cn/articles/115002587066-再归因窗口期详解
我们根据Appsflyer官网的信息可以看到,默认再归因的窗口期为90天,调整最小单位为天,可调整范围为1个月-24个月。也就是说:不管发生交互的广告类型是UA还是Re-targeting,从初次安装开始计时(不是初次卸载):
在归因窗口期,卸载App后,再次与UA广告发生交互,不会被再次归因,而是计算为Re-install。此时,安装不归因给渠道,也不归因给自然量,广告主不用额外付费。后续事件归因到自然量。
在归因窗口期,卸载App后,再次与Re-targeting广告发生交互,被再次归因,被认定为Re-attribution。此时,安装归因给该渠道,广告主需要为新增激活付费。后续事件也归因给该渠道。但该用户认定为用户。
在归因窗口期,卸载App后,无论与UA广告还是Re-targeting广告发生交互,被再次归因,被认定为New-attribution。此时,安装归因给该渠道,广告主要为新增激活付费。后续事件也归因给该渠道。但该用户认定为用户
请注意这里的隐藏内容:Appsflyer区分新老用户的定义是90Day!
同样,Appsflyer的帮助中心也讲述了如何调整,以及调整之后对目前归因流程中用户判定的影响,大家可以仔细研读文章中的内容。

四、Re-engagement剖析
同理,Re-engagement也有窗口期的概念,我们不会将用户反反复复点击Re-targeting广告就会疯狂计入再交互行为,这样没有任何意义。不过Re-engagement的窗口期概念会更加复杂。
Re-engagement将窗口期分为两类:一类是inclusive windows;一类是exclusive windows。
Inclusive windows只有一个Re-engagement window。它规定了应用内事件可以归因给再营销广告渠道的具体天数,一般默认为30Day,调整最小单位为小时,可调整范围为1-23小时,1-90天。开始于一个Re-engagement归因发生(点击Re-targeting广告),到期自然结束,或当新的install或reattribution被归因时结束。窗口期内,如果新的Re-engagement被记录,则现有窗口立即结束,新窗口开始计时。
话虽绕口,解释简单:这是一个用来约束Re-engagement产生的后项行为的窗口期,所以是内收(inclusive)的。如果一个用户安装App后,没有卸载,被一个Re-targeting广告触发并打开App后,我们约束从此时点击广告开始的30天内,所有的应用内事件都归因给这个Re-targeting的渠道。
但是如果有Re-attribution/New install中间有触达后,窗口期自动结束。
如果有新的Re-engagement被触达,则现有的窗口重新计时。

说到这里,你想没想过两个问题:
(1)Re-attribution有一个卸载的行为做前置判断,那Re-engagement什么都没有,那不是很容易被投机取巧?
(2)刚刚说的“新的Re-engagement被触达?怎么做到的呢?既然窗口期开始计时,凭什么会有新的打断?如果投机取巧的话,不还是可以一直刷新Re-engagement广告吗?
好!很聪明!这就是两个exclusive windows的约束作用。
Minimum inactivity period:
默认7天调整最小单位为天,可调整范围为1-30天。在这个窗口期内,不记录任何Re-engagement。只有用户不活跃的时间超过此窗口期后与Re-targeting广告交互,Re-engagement才会被记录。
Minimum time between re-engagement conversions:
默认7天调整最小单位为小时,可调整范围为1-23小时/1-30天。一次Re-engagement发生后,在这个窗口期内,后续的Re-engagement会全部被忽略。
这两个都是外排的,所以是exclusive的。
具体可以参考Appsflyer下面的例子:
https://support.appsflyer.com/hc/en-us/articles/207033786-Retargeting-attribution-guide#inclusion-windows

好了,今天的讲解内容就到这里结束了,为了验证打开的学习成果,我们选择用AF的这个非常直观的例子,大家可以查看自己是否掌握了上述的内容。请分析Purchase A、B、C是否能够参与归因、归因渠道是谁?


这里还涉及一个双重归因的概念,如果大家看出来的话,可以直接跳过这部分内容了!你已经是一个再归因老手啦!如果没有的话,也不必着急,下一期我会深度挖掘,并给大家更多的习题参与练习。在真实的归因世界中,用户生命周期会与不同的广告平台碰撞,UA、Re-attribution、Re-targeting各种规则相互制约,真是太有挑战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Bye!
关注我,获取更多广告投放变现知识!


点赞(2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