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他真的瘦了好多。在提到重启计划时,大屏幕上播放的是早期《罗辑思维》的画面。对比之下,判若两人。
第二是新栏目的主题:《文明》。每周一期,每期讲历史上的一年,从公元 1000 年开始,一直讲到 1912 年。
类似的坚持还有很多,比如之前的每天 60 秒语音,坚持了 10 年。
以及这个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已经到了第 9 年。
乐观者不是相信永远阳光明媚,而是在听到预报后立即去找伞。
第一,听到预报——保持敏感。能不能掌握足够优质的信息,并从中读到趋势变化?
第二,立即——立即行动。在拿到信息后,能不能马上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对策?
第三,找伞——身边有伞。在采取对策的时候,能不能找到对的方法?
最近有跟一家咨询单位交流,它们分析了多家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到一个观点:厉害的公司当然要有厉害的团队,但同时也要有一些厉害的合作单位。
合作单位了解你,并能够在紧急需求来临时马上进入角色,为你提供大量外部信息,帮你一起解决问题。
之前听到一个词,叫做「个人私董会」。说的是要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智囊团,他们不只是公司内部的同事,也有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他们不只从事着跟你类似的工作,也有其他职能的朋友。
比如当你工作效率低的时候,有的人会建议你做冥想、提升专注度;有的人会给你工具、节省工作时间;有的人会帮你做性格分析、帮你找到适合的工作。关于 AI ,我虽然也学了如何使用,但用得不多。原因是:当发现有一两次出来的结果不好时,索性就放弃了。 罗振宇提到一个观点:我们缺的不是使用AI的能力,我们缺的,可能就是指挥人的能力啊。我又重新找到了当时做的 AI 课程笔记,这样看来本质上,是我的⻆色认知不对。 我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位学生,把 AI 当作老师,当老师提供的答案不对时,我就觉得「这老师不行」。但实际上,我应该是 AI 的领导,把事情说清楚,指导它完成工作。⽐如直播,如果自我定位成「赚钱的人」,那看他人的突发提问,肯定会觉得烦躁;如果改成「练习公开表达的人」,那这就是随机应变的刻意练习。⼜比如开会,如果自我定位成「参会人」,自己发⾔结束,就可以偷偷玩手机,其他不用关心;如果改成「同行派出的间谍」,那他人说的好的方案、领导给的修改建议,都会记录下来,会后好好琢磨。其实领导的时间有限,所以他也只会针对少部分的人和少部分的事,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计划、组织和纠偏。那对于下属来说,一直等待指令,很可能一年都一事无成。
在真实的成年人世界里,每一个人都要有自主定义任务、自己规划节奏的能力。
这就是学生思维和职场思维的区别:前者是做题模式,要有卷子我才做;后者是出题,我给自己出卷子。
年初写计划,就是给自己出卷子的时候:
1. 能不能根据公司的战略(策略)找到自己的工作思路?
2. 能不能跳出过去的框架找到新的方向?
3. 能不能针对自己的弱势能力找到提升的突破口?
4. 能不能把这些思路、方向、突破口变成具体可执行的动作?
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想到一句话:山不转水转,水不转我转。05
关于如何给自己出卷,罗振宇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启发:
不被别人的答案定义,而是只做自己的卷子、答自己的题。
他还补充了一句:少看别人,多看自己;少看远方,多看附近。
在职场上,我们习惯于模仿:看看那人怎么做的,我也这么做。这在职场早期很有用,毕竟要修炼基本功。但是,工作三五年后,情况就不同了。只要是有一点企图心的人,肯定都希望能升职加薪。一位前辈曾经对我说:如果所有的事情你做得都跟别人一样,那为什么企业要选择你?1. 你外向,就多出去打交道,带回新思路和新方法。
2. 你学的是统计,那就多做数据分析,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规律。
3. 你会设计,就多帮同事解决设计难题,比如一个字体、一张好图、一个版式,对你来说容易,那就帮个忙。
自己的卷子里,有你的性格、能力、经验优势,别人会做一部分,但你才能拿高分。
2. 出自己的卷子:既要做领导安排的工作,也要自己给自己做计划。
3. 提供附加值:在工作中结合性格、能力和经验,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4. 重新定义角色:换一个角色理解 AI、日常工作,行动也会不大一样。
因为很多事情,从 0 到 1 虽难,但很有成就感,毕竟你是开拓者;但从 1 到 100 ,就是⻓期的运营,一 不小心就再而衰、三而竭。
这是对跨年演讲的感受,也是对⾃⼰的期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花结果,水到渠成。-------------全文完-----------------------更多跨境电商,职场,个人成长内容,关注C姐不迷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