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商业访谈这种节目形式突然火起来了? 


不管是在抖音,还是小红书,甚至是视频号,你都能看到大量采访行业大佬的“干货分享“。


究其原因嘛,程前朋友圈这个商业IP绝对要付一半以上的责任。 


因为他们真的太赚钱了。



据不可靠的信息源透露,程前朋友圈这个IP,轻轻松松年赚上亿人民币。 


明面上的商业模式当然是搞私董会和卖课了,但实际上真正赚钱的大头是接土老板们的商单给公司做PR。 


这一部分的收入跟前段时间刘润翻车的跨年演讲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团队也会接一些创始人IP孵化和代运营的边缘业务。 


这么算下来,一个不大的内容团队的吸金能力确实是足够强的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大量的自媒体团队纷纷入场商业访谈这个赛道了,并且模仿程前朋友圈的痕迹过于明显。


不过,在我看来,商业访谈这个赛道,作为你整个自媒体账号内容板块的一部分没问题,是可以吸引很多增量市场的新粉丝的。 


但大部分的纯商业访谈自媒体账号,别说年入过亿了,真正能起号赚钱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1.模式太重


如果你本身不是商业媒体或者创投圈出身,作为一个小透明,你BD嘉宾就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 


我看到有很多账号一开始的访谈都做得不错,但很快就遇到了内容制作的瓶颈期。因为他们把身边的朋友邀请完了,但是BD的能力跟不上,直接导致整个节目的更新频率完全拉跨。 


更不要说嘉宾还是需要筛选的。


很多大佬厉害是厉害,但是要把跟他们的谈话过程变成一个吸引人的节目,有的时候不是靠你一个人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这么来看,从前期的接触嘉宾到基本的行业调研和确定选题,再到最后节目呈现出来,运营的链条也太长了。 


所以,当我们说程前朋友圈做的有多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他本身的职业背景。加上整个团队高超的运营和商务水平,最终才能呈现出一个爆款账号。



2.知识不是重点


程前其实想的很清楚,干货只能吸引同行,不能带来粉丝。 


每条视频都是钩子,而真正的干货永远不会是最好的诱饵。 


程前朋友圈之所以火跟他请的嘉宾有多厉害一点关系都没有。我相信嘉宾水平也绝对不是他们选题的时候的重要参考标准。 


在如此快节奏+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调动情绪才是出圈的唯一秘诀。没有之一。 


不信你看看程前朋友圈的标题就能窥知一二:要么是逆天改命,要么是制造对立。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不得不承认你真的很想点开看看。 


从这个角度讲,程前朋友圈和罗辑思维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为普通人编织了一场爽文梦而已。 


不过在商言商,这种把知识降维并且跟大众情绪结合的能力,恰恰是大部分想做类似节目的商业圈人士的弱项。



3.风控难做


如果你现在去知乎搜索程前朋友圈这几个字,你会发现其实风评并不好。 


原因很简单,抛开很多访谈本来就是商单,肯定得无脑吹。即使是非商务内容,要保证持续的输出,访谈嘉宾的质量肯定就无法保证。 


有的嘉宾做生意是厉害,但是表达能力确实不太行,说白了就是讲话无趣。有的嘉宾是本来就很水,平时看不出来,一到互联网上放大就露馅了。 


但是更有可能的是,互联网舆论变化之快谁也把握不住,一年前精彩的访谈很有可能到了今天就突然被同行恶意拿出来攻击你泼脏水。 


不管事实真相是什么,小则冷处理,大则可能就得出来道歉了。而一旦整个节目的商誉崩塌,这套高质量人脉的闭环就很难做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这一点我反倒觉得是一个最不成问题的问题: 


毕竟韭菜太多,镰刀都不够用了。



要想在自媒体上赚大钱,它必然就是个生意。是生意,我们就得考虑到持久性和可规模化能力。 


从这个角度讲,千万不要相信自媒体IP说的任何一句话。


因为从商业模式来讲,任何IP都是有寿命的。 


强如李佳琦也就三五年,就更不要说大把第二天就提桶跑路的创业导师们了。 


不赚快钱就有鬼了。







往期回顾


京东,被时代抛弃的电商巨头?


海外自媒体,一条未曾设想的赚钱之路。


创业千万不要向下兼容。





Santiago, 一个在纽约的深圳人


分享那些海外创业有意思的事


喜欢我的话,扫我二维码,交个朋友。



点赞(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