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体大盘增长放缓,接下来要做的,是精细化运营。


去年年底,包括字节、快手、B站、小红书在内的内容平台商业化部门,都召开了隆重的线下峰会,向品牌方集中推介自己的营销能力与角色,展示自身平台的营销策略与方法。


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我大概看了五六场营销峰会的演讲,各家内容定位不同,营销角色也略有偏差。


但大家同时意识到,简单的投放很难再获得正向的回报,获客转化的成本越来越高,显得流量价格也更贵,大家都消耗不起,需要重新探索方法。


横向曝光的方法不再奏效,转向纵向深耕,与消费者建立价值连接。


在与行业交流和最新案例中,我感受到大家越来越“锱铢必较”,对内容,对投放,对传播策略与规划,都更加精细化。


作为旁观者,我很直观的感受到,社交内容流量的商业化,已经不止卖流量广告位,正在走向深水区。


接下来谈谈,这一趋势的基本逻辑,与流量进化的方向。


以下、enjoy:


社交流量:从广告牌,到创意人


首先谈整体趋势,大家各自对社交内容营销的理解。


我们将社交内容流量分成两种,一种是曝光性质的广告,二是内容化的营销。这两者的占比,正在颠倒。


过去几十年的品牌传播,基本靠广告模式,创作TVC或KV去找广告牌。从最开始的纸媒与电视,到后来的互联网本质也是“广告牌模式”,比如banner、开屏、贴片、弹窗、信息流等等,都是互联网化的传统广告。


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简单的广告牌已经不能达成品牌目的,也无法刺激消费者的注意力,开始将社交流量深化,将品牌以内容化的方式融入平台生态,建立更为场景化的品牌角色。


流量是渠道,内容是方法,而品牌角色是目的。


一是在KOL创作端,以前我做传播策略规划时,KOL都是用Excel表买的,大致看看分类,然后挑选标红直接下单,一次买一个表格。


现在大多KOL合作则是PPT模式,精心挑选创作者,详细了解其价值,并与之深度沟通。甚至一个头部KOL的共创要写个内容方案,要写详细的创作brief,这在五年前是不可思议的。


现在更注重内容创作价值,而非流量,这是从广告牌到创意人的转变。


二是在内容平台端,我几乎与所有头部内容平台的商业化部门,都有过深度沟通,我会惊叹于这个部门的进化速度。


以前,这个部门叫“广告销售部”,承担平台广告位的售卖。本质与杂志和电视台的广告销售部一样,一些不懂营销的销售人员,靠各种手段卖平台的广告位,几乎与营销没有关系。


现在,头部平台各自成立了商业化B端品牌,比如字节跳动的巨量引擎等等。我的个人感受是,这些商业化团队甚至是比广告公司更专业,很多广告公司的营销人,也跳槽去了这类商业化团队,他们给品牌提供的早就不止是广告位,而是基于平台生态的营销解决方案。


从策略层面,是从媒介投放策略,进化为传播策略。


在面对纷乱复杂的社交媒体环境,品牌的每一次发声,都需要深度思考传播策略,尽可能准确的与消费者沟通。


复盘CNY:内容IP化、流量精细化、传播整合化


接下来以平台视角,思考社交流量向何处进化?


春节已经过去一个月,冬奥也顺利结束,一次长跨度的品牌营销大战已经收尾,几乎所有大品牌都参与到这场冬季战役中,这也是很多品牌的关键战役。


春节期间,巨量引擎整合旗下抖音、头条、西瓜等7大流量入口,打造《温暖中国年》《新春时光机》《新年有礼了》《喜剧制造局》等6大内容IP,整合伊利、捷达等数十家头部品牌,共同上演了长跨度的CNY与冰雪季营销战役。


通过这一极度整合与全面的大型战役,站在内容流量的视角,我大概梳理了3个流量的流向——内容IP化、流量精细化、传播整合化。


展开讲讲:


内容IP化,纵向整合


仅在春节期间,巨量引擎就有6档内容IP上线,据说他们现在有150+内容IP,有40+综艺节目,这很惊人。


从商业化视角看,每一个内容IP或综艺节目,都具备很强的商业化能力,不管是冠名植入或者内容共创,都更符合品牌方对内容营销的预期。


这其实是很惊人的一次进化,试想短视频之前最大的社交内容平台微博或微信,几乎都只是提供舞台大众共创内容,然后卖广告位。


但现在平台仍然是平台,或是自制内容,或是整合创作者内容,将平台碎片化的内容,纵向整合为一个个内容ICON。对于用户来说是完整性更强的“大内容”,对于平台方则商业化价值更大。


当内容过于碎片化之后,完整性更强的“大内容”成为新趋势。


我个人认为巨量引擎所推动的平台内容IP化趋势已经形成,未来更多平台会出现更多被整合后的IP化内容,也可以是相对于碎片化内容另一侧的“大内容”。


流量精细化,回归到人


流量的颗粒度更小,将流量回归人的尺度。


很多大型战役的曝光量如果不过亿,都不好意思写进复盘总结。这是在“广告牌”模式下的流量,绝大部分人只是“流过”这块广告牌,并非注意到,也没有为此停留。那这惊人的曝光量,价值其实很有限。


回到巨量CNY战役,以6大内容IP为品牌内容的承载,本质是“创意人”模式,这些内容承载品牌价值,然后再去获取注意力,现在来观看内容的人不再是“流过”,而成为沟通互动,传递品牌价值,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一次互动评论都有价值。


换一个视角看,品牌选择更小但精准的流量池,做更深度的沟通,这需要策略抉择与数据支撑。


假设一亿曝光的广告牌流量,与一千万播放的《喜剧制造局》内容共创,对比来说大概这一千万的沟通价值会更大,传递的品牌信息也可以更深度。


人在观看内容,而非流经广告。


你说只有10万预算,那就找个内容创造力强的精准KOL,跟他深度沟通品牌价值,共创符合品牌价值的内容。在这个KOL自己的小流量池中,做更深度的沟通。


传播整合化,All in one


20年前奥美说360度整合营销,其实有点虚。但现在再谈整合营销,更真实可行。


整合,意味着横向的多种形式,纵向的更长链路,形成对消费者的全面沟通与互动,完整的品效整合。


以前谈整合,通常是将不同平台进行整合,在央视投广告,在媒体做公关,在线下做促销等等,是非常分散的假整合。现在谈整合最大的价值在于,在同一生态内做到最完整的品牌营销,将路径损耗讲到最低。


在一个平台内完成传播,包括不同形式的内容与成交,打透一个核心流量池,All in one


在巨量引擎CNY战役的另一特点是,传播的大而全,整合化,从大曝光,到内容化,到话题互动,以及最终的成交,都在一个平台内,不用跳转,就基本没有损耗,这是最大的价值。


随着直播卖货的常态化,在内容平台做成交也成为日常,这非常大的解决了以前内容平台“只看不买”,只做传播没有成交的困境。


整合传播,更加看重传播策略,多种形式如何组合,路径节点如何设置,以及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需要强逻辑性的通盘思考,整合的效果才能体现。


总结展望:重内容与强策略


去年有人说:历史翻页了,具体哪一天翻得不得而知,但一定是翻页了。


营销行业也已经翻页,从传统“广告牌”模式,到内容化的“创意人”模式。


以上从平台视角,基于对巨量引擎大型平台的大型战役的梳理,我们归纳三个流量的趋势分别是——内容IP化、流量精细化、传播整合化。


在碎片化内容的环境下,内容IP是创造“BIG ICON”;而数亿日活的内容平台,也正在以数据化的方式,将每一个流量还原到人,更为精准的商业匹配;当商业消费与内容消费在一个平台内融合,我们的品牌传播,可以谈谈真正的整合传播。


回到品牌端,在营销人的日常工作中,一是将更多广告变成更多内容;二是梳理清晰的传播策略。


首先是广告内容化。当然还需要广告,需要简洁有力的TVC,进行增量信息的快速告知。但塑造品牌,与消费者建立连接,则需要更多内容,在内容场景中树立品牌角色。


一个基本常识是,要以内容为标准评判内容,而非流量。这个内容能否为传递价值,塑造场景,建立连接,这些更重要。


然后是传播策略的重要性。营销策略也分为整体品牌策略、内容策略、传播策略等,当线上的传播逻辑不止简单的投放,就需要逻辑清晰的传播策略,明确的传播目标。


当我们谈整合营销、品效合一时,我的观点是“打透一个流量池”,基于预算规模与传播目标,宁可与100万人深度沟通,也不要曝光2个亿。建立一个主阵地,在一个平台或一个流量池内,尽力做到整合传播,做到品效合一。


有人说当一个行业开始谈精细化运营,就意味着进入红海。


而我认为,当一个行业开始精细化运营,就意味着度过了野蛮粗放的阶段,行业开始成熟起来,让老实人,让有实力的品牌,有价值的产品真正凸显的阶段。


所以,不管是做营销策略,还是经营品牌,都将进入深水区。


以上。



点赞(3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